较真要点:
查证者:林瘦猫丨化学博士,瑞士联邦理工博士后研究员
即便各大媒体和平台及时面向大众科普和辟谣,针对“消毒”的误解和谣言仍然层出不穷。这不仅是由于大众对细菌,病毒,化学品,消毒剂等认识太少,也是“宁可过度防护,也不放过死角”的错误心理导致的。究竟如何正确进行消毒?消毒的度在哪里?消毒剂流入环境是否有害呢?
一、我们说的“毒”究竟是什么?
当我们在讨论杀菌消毒的时候,我们一般指的是致病微生物,例如病毒,细菌,真菌等。与一个月前相比,我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已经十分深入了。我们知道了它的传播途径、感染方式,甚至对其微观结构都一目了然。这是全世界的科学家和临床医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事实证明,最早的预防建议仍然是最有效的:勤洗手,勤通风,少出门,不聚集。
然而由于对新冠病毒的恐惧,许多人大量地使用消毒剂,殊不知新冠病毒本身十分脆弱,脱离活体细胞,并不能长时间存活。
二、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消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明确了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新冠病毒的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其实气溶胶传播只是在病房等封闭空间内在理论上存在传播可能,“相对封闭的环境”“长时间暴露”和“高浓度”三个条件作为可能的传播条件,十分苛刻。气溶胶传播在公众的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概率非常低。
对于呼吸道飞沫传播,使用口罩就可以有效预防。那么密切接触如何预防呢?勤洗手就可以达到。一方面,手接触公共环境中感染者的飞沫、分泌物等污染的区域,再不自觉地接触眼口鼻等黏膜处可能会导致感染。因此日常生活中常洗手保持手部卫生,以及对脏手常接触的手机钥匙等用75%酒精擦拭消毒就可以有效预防,也可以随身携带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手液以备无水时使用;另一方面,公共环境中的门把手,电梯按钮,水龙头把手等需定期使用稀释的含氯消毒液等消毒剂进行消毒,铲除中间传播环节。
其实日常消毒操作是非常简单的,其他非官方建议的措施大多是恐慌下的过度消毒。
三、警惕过度消毒
1、不必要的消毒:为什么针对衣物,鞋底,快递盒,轮胎等的消毒是没有必要的呢?因为不可能用这些物品直接去接触眼睛或鼻子嘴巴,开放环境中,病毒也不可能长时间独立存活。为什么针对宠物的消毒是没有必要的呢?宠物如果待在家里不出门,就没有接触到新冠病毒的可能,带宠物出门遛弯时如果没有进入隔离医院等区域,回家后也无需对宠物毛发进行消毒。如果家中没有确诊或疑似病人,也没有频繁出入于人多聚集处,家居生活只需要保持日常清洁即可,不需要采取特别的消毒措施。
2、错误的消毒方式:前段时间有一些“硬核消毒”的报道,比如喷淋通道,喷淋隔间等,这不仅没有意义,反而对人身体有害。因为含氯消毒液例如次氯酸钠、84消毒液等,对人体的黏膜本身就具有刺激性,日常使用本就需谨慎,何况喷淋通道的设计初衷也根本不是用来对人体喷淋使用的,而是养殖业消毒牲畜用的。
3、错误的消毒剂:部分商家在这一时期纷纷号称自己的产品可以杀灭新冠病毒,预防感染,但大多是故意引导消费者的虚假宣传,例如消毒卡、环保酵素、万金油等等。
4、横扫千军的消毒:小区内启用无人机的大面积喷洒,雾炮车在城市范围内喷洒稀释的消毒水,对马路,广场,草坪喷洒消毒水,这些真的有必要吗?事实上由于空气流通,紫外线等积极因素,空旷环境不利于新冠病毒存活,一般情况下室外开放环境是不需要消毒的。特殊情况例如有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等,才需要严格的消毒。
四、消毒剂会变成“毒”吗?
次氯酸类和二氧化氯类消毒剂在环境中可以自然降解为无毒的氯离子盐类。然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医疗机构水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中明确规定了传染病、结核病医疗机构污染物排放限值,需要考虑余氯指标。如果余氯过高,很容易导致水体环境污染,鱼类鸟类死亡。污水处理的行业规范中也明确规定了余氯含量和化学耗氧量等指标,达到排放标准才可以排放。
然而,大规模、长时间、反复地喷洒消毒液,尤其是在公共环境中,消毒液的有效成分物质无法被消耗的情况下,造成的结果就是大量含氯消毒剂直接进入水体和土壤中,这样未经污水处理的步骤的直接排放,不仅对动物、植物有害,还会污染地下水,杀灭许多自然界必需的微生物,从各个层面破坏环境的平衡。
本文编辑:ambergchen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都市视窗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都市视窗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都市视窗)”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都市视窗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都市视窗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都市视窗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